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窥看土耳其当代艺术:似有对妇女传统面纱的讥讽

        作者:奕安2016-10-27 08:39:51 来源:东方早报

        (原标题:窥看土耳其当代艺术)

        提到土耳其,我们若不是联想到今年7月的政变,脑海中便会冒出热气球、清真寺、浴场等观光印象。相较于欧美地区,我们对于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中东国家可真说是一知半解。当土耳其艺术家伊恩奇·文涅尔(Inci Eviner)的首次中国个展《复履薄冰》9月初在艺术门画廊开展时,原本希望能借此一窥土耳其真实面貌的观众,反而发现自己深陷艺术家以回忆、历史片段和潜意识图像所打造的奇想世界。

        在文涅尔的影片或图画中,最常见的是由女人、无性人甚至半人半兽进行的一系列荒诞且令人不安的反复动作,包括爱抚、捶打、脱去衣衫及肢体合一等行为。但这些古怪却又似曾相识的角色让观者不禁联想起艺术家文化中的象征形象。比如影像《破碎的宣言》里将上衣掀起盖过头顶的女人们,似乎是对妇女传统面纱的讥讽,又或者以肚皮舞者们来嘲笑人们对土耳其浅薄的认知,当然也少不了天方夜谭中对飞天魔毯的戏弄。文涅尔重复使用图像间的引用和循环往复,以这种熟悉的陌生感,间接反映出她长期关注的种种社会议题。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土耳其共和国是在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时,由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建立的,随后他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等的改革,快速使土耳其现代化,并以西方为模范,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遗留的影响力以及伊斯兰传统。但接下来的这一世纪,专权政府时而亲欧、时而返回伊斯兰阵营的摆荡立场,使得许多土耳其人——包括文涅尔——都对其身份认同感到困惑。虽然整体已采用西方的经济市场与教育制度,但许多社会风气还是沿用奥斯曼的文化旧俗,许是如此原因,自相矛盾的元素在文涅尔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仿佛旧时代与现代的抗争,在彼此间力求平衡点。

        除了文涅尔,其他当地艺术家也借由作品来影射土耳其当今的现象,比如同样关心妇女地位的尼尔巴·古雷斯以摄影和录像来触及女性角色、女性关系和伊斯兰妇女在欧洲的刻板形象;代表土耳其在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阿里·卡茨玛(Ali Kazma)以影片反映出自古至今社会经济不平等与政治专权的问题; Kezban Arca Batibeki则以黑色波普风的绘画点出女性挣扎和对自主权的追寻;还有自身经历过三次政变的居尔辛·卡拉穆斯塔法(G ls n Karamustafa)利用装置,影像和绘画记录移民问题,流行文化等关于近代历史的议题。

        在艺术家们寻找自我定位时,上世纪80年代土耳其的经济起飞与稳定使得人们再度关注伊斯坦布尔。坐落于东西方交界的绝佳位置,又曾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其顺理成章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出入口以及世界版图上的艺术热点。以1987年开始的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打头阵,千禧年后与国际接轨的平台更是快速增长,包括伊斯坦布尔当代艺术博览会、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还有于2004年创立的土耳其首家现代艺术美术馆(Istanbul Modern),再加上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画廊、私人美术馆、非营利机构和藏家,都是艺术市场逐渐成熟的指标。但今年动荡的局面,不只重创旅游业,伊斯坦布尔的动态影像艺博会和国际艺术博览会也都因安全因素取消,而身兼记者与艺术家的泽赫拉·多安在政变后被捕的消息,更是为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的土耳其艺术界蒙上一层阴影。正如艺术家们反复警惕的,若无法为如履薄冰的局势寻觅新出路,人们终将困在这个恶性圈中,重蹈覆辙。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21(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