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张金玲 舍与得之间的美丽人生

        作者:张金玲 舍与得之间的美丽人生2012-11-12 15:29:10 来源:网络
        张金玲 舍与得之间的美丽人生

          重拍的《渡江侦察记》里英姿飒爽的刘四姐的扮演者张金玲已近六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和刘晓庆、李秀明被人们并称为“北影三朵花”。经过20载笔墨丹青的浸染,她铅华洗尽,更加从容淡定。从当年红遍整个中国到今天的笔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张金玲用自己的质朴无华续写了人生的另一种美丽。

          鼎盛时期毅然息影

          提起“北影厂三朵花”,张金玲脸上露出浅浅一笑,显然,这个称谓已经让她“回不去了”。相比较还在影视一线“狂奔”的刘晓庆和已经成为成功商人的李秀明,张金玲的人生似乎比她们要“平淡”得多,她已经在公众的视线里“失踪”了很久,几乎有10多年没有接戏了。

          生长在河北沧州农村的张金玲,父母都是最朴实的农民。1970年,湖北省话剧团来到沧州杜林中学招考演员,一位教数学的张老师,想起了已经毕业回家教书的金玲,“这可是一棵好苗子啊!”他热情地向来人推荐,并且拿出了一张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张金玲和学校厨房大师傅们一起拍的照片,“就是这张照片,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时年19岁、梳着两根大辫子的张金玲,兜里揣着卖黑豆得来的40元钱,背着被褥离开了家门。

          1973年初春的一天,张金玲正在排练话剧《雷锋》。她那质朴真挚的表演,得到了在排练厅观看排练的上影厂导演鲁韧同志的好评。于是,她应邀到上影厂参加了《渡江侦察记》一片的重拍工作。也正是因为出演《渡江侦察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脍炙人口的影片,张金玲出了名,除了她的演技外,更因为她长得漂亮,让人过目不忘。当年读者写的信像雪片一样飞到她的家里。不过,除了夸赞她的演技、长相并想和她交流的信之外,更多的则是向她大胆示爱的信。

          说起那个时代女明星的生活,张金玲说,很朴素,很单纯,就是把演戏当成一份普通工作。张金玲介绍说,1970年她在湖北省话剧团时月工资仅18元,以后每过一年涨4块钱。张金玲是长女,很顾家,工作第一年省吃俭用存了100元寄往家里。后来到了北影,工资最多时也不过30元左右,那时没有片酬,演出补助也就几毛钱。演员平时的行头与大众没什么区别,出国交流大都是借北影库里的衣服。

          之后,由著名导演李翰祥执导的、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烧圆明园》找到了张金玲,刘晓庆演东宫,张金玲演西宫。带着紧张与忐忑,张金玲满怀欣喜与兴奋的创作热情投入到《火烧圆明园》的准备工作中。就在这时候,命运的拐点毫无准备地降临在欲要重出江湖的张金玲身上:她怀孕了。一边是喜爱至极的电影角色;一边是突然到来的腹中胎儿;如果可以同时选择,张金玲一定会都不放弃。但是,拍摄清朝戏的辛苦与劳累程度,可想而知。导演“拍戏不能要孩子,要孩子不能拍戏”的严格条令,让张金玲左右为难。当时的张金玲已过而立之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命,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从知道孩子闯到我怀里来的那一刹那,我就感觉:我就是母亲了!我要保护他!不用考虑了,我要孩子不拍戏。”张金玲说。

          小艺倍的顺利降生,使张金玲收获到了比拍摄电影更大的充实和快乐,因为她体会到了什么是母亲和母亲的伟大。在儿子半岁的时候,张金玲也曾尝试过复出影坛,但对孩子的挂念和惦记使她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在角色上,几经思量后,张金玲做出了一个比放弃《火烧圆明园》更残酷的决定:“我该回归家庭了,我不能再恋着我的银幕了,我有孩子了,有家了。”没有任何声响,张金玲完全地告别了电影,甚至连电影杂志、报纸都不再阅读收看,以免让自己难过伤心,但是一旦看到儿子,所有的烦恼和忧伤都统统不见了,哺育和辅导儿子成长,成了告别影坛的张金玲生活的全部重心。

          幸福缘自曾经变故

          事实上,张金玲与现在丈夫的幸福和默契是“变故”后换来的平静。1976年,25岁的她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故事影片《希望》时,和当时的青年演员徐敏相恋。两年之后,在老演员张瑞芳组织的婚礼委员会的撮合下,两人结了婚。但这段婚姻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婚姻解体了,张金玲虽然内心深处有一丝隐痛,但她明白,她理想的另一半是有涵养、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就这样,张正走进了张金玲的生活。张正是江苏无锡人,父亲曾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联邦影业公司三大股东之一。张正身高1.80米,魁梧挺拔,外表帅气,一副白边眼镜让他格外斯文儒雅。而在张正眼里,张金玲高贵典雅、美若天仙,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彰显着女性的魅力。一次,张正去北影家属区的筒子楼看望张金玲,当时正月的冷风飕飕,张金玲穿着粗布衣服,将楼下的煤球用簸箕往屋里端。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汗水和着乌黑的煤灰沾在她的额上。这样一位大红大紫的女明星,却像普通家庭妇女一样过着艰辛的生活!张正的心一阵刺痛。张正没有说话,接过张金玲手里的簸箕,将楼下的煤球全部搬进了屋子里,一丝温暖顿时在张金玲心头蔓延……

          1990年,7岁的小艺倍进入亚运村小学就读,张正一天到晚在外面奔波忙碌,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张金玲一个人。曾经忙碌是张金玲生活的主旋律,现在骤然空闲下来,她感到无所适从。再看看刘晓庆、张瑜等众多与自己一同出道的女演员,一部接一部地推出经典影片,成为炙手可热的一线女星,张金玲的心就有一种撕裂般的痛。

          张正知道,再入情入理的安慰开导,也无法化解张金玲内心的疙瘩,要让她告别失落痛楚,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她找到精神寄托。联想到张金玲曾经为让儿子安静下来,专门报名陪小艺倍参加书法学习班,她对书法的领悟和专注精神被老师称道,何不让它成为妻子新的事业支点?张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张金玲不自信地问:“我就陪儿子学过一年书法,且从未接触过绘画,我能行吗?”

          张正与刘海粟、启功、娄师白等书画大师私交甚密。那天,他带着妻子找到娄师白。娄师白看了看张金玲,摇了摇头:“练书画很枯燥,你吃得了这份苦吗?”不等张金玲回答,张正连忙接过话茬:“娄老,金玲在农村长大,很能吃苦。就是在她大红大紫的时候,还经常回农村帮父母收玉米、割麦子。”随后,张正研墨,让张金玲给娄老写下“平安是福”几个字。见张金玲字体飘逸娟秀,充满灵气,娄师白觉得张金玲很有潜质,决定收为关门弟子。

          张正给张金玲买来了最好的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还将采光条件最好的那间房子收拾好,作为张金玲的画室。他为张金玲制订了作息时间:星期三和星期五上午去娄老家里交画作;平时上午练书法,下午作画。并叮嘱儿子:“妈妈写字画画时,你不要去打扰她。”在张正的操持下,张金玲有了舒适、安静的作画环境。然而,对于在书画方面毫无根基的张金玲来说,想画好一幅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娄师白让她先学画齐派的虾,张金玲就整整画了3年的虾。

          近20年的光阴,张金玲品味着宣纸上的墨色流云、笔中风情。她的作品先后在韩国、伊朗、日本等国展出,她的作品参加中国广播电视总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画展,还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张金玲书画展暨《张金玲白花集》首发式”。刘晓庆及众多艺术家为其捧场。

          为家庭甘当贤妻良母

          张金玲这些年还忙着另外四件事:孝敬父亲,养育儿子、照顾老公、善待其他亲人。张金玲下面有3个弟弟。父母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她一直在想,等她将来生活好了,一定要让父母有一个好的晚年。而恰好当时儿子出生,父亲身体一直不好,让她决定淡出银幕,去孝敬父母、抚养孩子。“我曾经对父亲说,除了天上的星星外,我其他的都给他摘来了。”

          张金玲更愿意谈谈的是她的儿子徐艺倍,她满面笑容地说:“他长得很帅,在国外念书多年,会说四国语言,性格上很独立,特别有自己的主见……”张金玲曾试着把儿子介绍进演艺圈,“但他到了剧组以后很不习惯,只拍了几个镜头就离开了,他宁愿跟自己的一帮小朋友在车行忙得晕头转向,也不愿意借老妈的面子在演艺圈混饭吃,这一点我和先生都特别欣赏。”

          张金玲目前依然经常参加电影协会举办的活动,和演艺界的朋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经常关心着好朋友们最近有什么新动向、出什么好作品,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到自己家楼下的电影院把所有最新上映的片子给看了。这些年来,有很多人都希望张金玲复出银幕,张金玲表示,如果有好的本子和角色,自己一定会出演。“有机会我想演母亲的角色,我的孩子20多岁了,作为一个母亲,这些年的切身经历和体会,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塑造好母亲的角色。”张金玲说。

          对于保健秘诀,张金玲也豪不吝啬:“我经常钓鱼、健身、品茶,年龄大了健康真是很重要。”张金玲喜欢品茶,常去逛逛茶庄,听卖茶的小姑娘讲讲茶品种、茶的喝法、茶的香气特点,也喜欢看茶道的表演,体味那份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轻灵与安静。

          “30多岁的时候,年轻漂亮,但我过得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轻松快乐。脑子里总是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让心灵饱受煎熬;50岁之后,人变老了,心变得宁静了,书画充实着我的生活,我感觉人生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了。”

          有一次,张金玲非常虔诚地画一幅观音像,一连画了4天,休息的时候,端详着即将完成的作品,她突然想要在观音眼帘处再添一抹颜色,于是调色润笔,可没曾想,笔尖滴落了一滴水,洇开了,整个一幅画毁了。“那时候,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高楼,禁不住地哭了。我想起刘海粟老师送我的题字―――艺海无涯。只有一个苦字作舟才有希望到达彼岸啊,就像人生,也是来不了半点侥幸,容不得半点奢求妄念的。”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11 queries